第一节 静脉输液

考点1 静脉输液的原理与目的

  • 静脉输液的原理: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静脉内。

  • 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病人,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的病人。

2)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常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3)供给营养物质, 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的病人。

4)输入药物, 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解毒药物达到解毒作用,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

考点2 常用溶液的种类和作用

  • 晶体溶液: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常用的晶体溶液包括:

①葡萄糖溶液: 用于补充水分及热量,减少蛋白质消耗,防止酮体产生,促进钠(钾) 离子进入细胞内。临床常用的葡萄糖溶液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

②等渗电解质溶液: 用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和渗透压平衡。常用的等渗电解质溶液包括0. 9%氯化钠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氏等渗溶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碱性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失调。常用的碱性溶液包括: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溶液。

④高渗溶液:用于利尿脱水,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血浆渗透压,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消除水肿,同时可以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上常用的高渗溶液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25%~ 50%葡萄糖溶液。

  • 胶体溶液:分子量大,其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临床上常用的胶体溶液包括:

①右旋糖酐溶液: 常用溶液有中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两种。中分子右旋糖酐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扩充血容量的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防止血栓形成。

②代血浆:作用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相似,其扩容效果良好,输入后可使循环血量和心输出量显著增加,在体内停留时间较右旋糖酐长,且过敏反应少,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常用的代血浆有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明胶多肽注射液、聚乙烯吡咯酮等。

③血液制品: 输入后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大和增加循环血容量,补充蛋白质和抗体,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常用的血液制品有5%白蛋白和血浆蛋白等。

  • 静脉高营养液:提供热量,补充蛋白质,维持正氮平衡,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成分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高浓度葡萄糖或右旋糖酐以及水分。常用的高营养液包括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通常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的原则,在给病人补钾的过程中,应遵循”四不宜“原则,即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40mmo1/L) ;不宜过快(不超过20 ~ 40mmol/h) ;不宜过多(限制补钾总量:依据血清钾水平,补钾量为60 ~ 80mmol/d, 以每克氯化钾相当于13. 4mmol钾计算,约需补充氯化钾4.56g/d) ;不宜过早(见尿后补钾:一般尿量超过40m/h或500ml/d方可补钾)。

考点3 常用静脉输液法

  • 按照输入的液体是否与大气相通,可以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和开放式静脉输液法;按照进入血管通道器材所到达的位置,又可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周围静脉输液法和中心静脉输液法。

  • 密闭式静脉输液法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2)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3)对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可例外)。

4)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袋)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5)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特殊药物,应在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

6)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对有心、肺、肾疾病的病人,老年病人、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液的病人,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对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7)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下列情况:

a)滴入是否通畅,针头或输液管有无漏液,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

b)有无溶液外溢, 注射局部有无肿胀或疼痛。有些药物如甘露醇、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溢后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c)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输液反应, 如病人出现心悸、畏寒、持续性咳嗽等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每次观察巡视后,应做好记录。若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要严格掌握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天,最好不要超过7天。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执行。

  • 密闭式中心静脉输液法: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考点4 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①输液时间(h) =[液体总量(ml) X点滴系数] + [每分钟滴数X60 (分钟) ]

②每分钟滴速(h) =[液体总量(ml) X点滴系数]+输液时间(分钟)

考点5 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法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可见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处理:将针头拔出,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可能已阻塞。处理: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切忌强行挤压导管或用溶液冲注针头,以免凝血块进入静脉造成栓塞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袋)位置过低或病人肢体抬举过高或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袋)或放低肢体位置

5)静脉痉挛: 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处理:局部进行热敷以缓解痉挛。

2.茂菲滴管液面过高:当茂菲滴管液面过高时,可以将输液瓶(袋)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液体面,使输液管插入瓶(袋)内的针头露出液面上。必要时,可用手挤压输液管上端,瓶(袋)内空气即进入输液管内,使液体缓缓流下,直至露出液面,再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输液。

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当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时,可用左手捏紧茂菲滴管下端的输液管,右手轻轻挤压茂菲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待液体进入茂菲滴管内后,松开左手即可。

4.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考点6 输液反应及护理

  • 发热反应

1) 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用物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 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C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C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 护理:

预防:

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②严格无菌操作。

处理:

①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②发热反应严重者,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③对高热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1)原因:

a)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b)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哆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护理

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更需慎重。

2)处理:

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果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安慰病人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 ~ 8L/ min,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fu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 30%的乙醇溶液, 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稳定病人紧张情绪,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但加压时要确保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 上的止血带,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此外,静脉放血200~ 300ml 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禁忌采用。

  • 静脉炎

(1)原因:

a)主要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 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b)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预防:

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②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适当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③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处理:

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②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③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④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 空气栓塞

(1)原因

a)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 ;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b) 拔出较粗的、 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c)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2)临床表现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额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护理

1)预防:

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

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在旁守护。③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

2)处理:

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病人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