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考点1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一)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2.散热过程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时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能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

  • 辐射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 传导

  • 对流

  • 蒸发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二)体温的调节: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

(三)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

1.正常体温

  • 口温:平均温度:37.0°C 正常范围:36.3——37.2°C

  • 肛温:平均温度:37.5°C 正常温度:36.5——37.7°C

  • 腋温:平均温度:36.5°C 正常温度:36.0——37.0°c

2.生理变化

  • 昼夜: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

  • 年龄: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 性别: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 3C;女性在排卵前温度较低,排卵日最低

考点2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定义: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

  •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 过热指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 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2.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 低热:37.3——38.0°C
  • 中等热:38.1——39.0°C
  • 高热:39.1——41.0°C
  • 超高热:41°C以上

3.发热过程及表现

  •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 高温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主要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体温恢复正常水平 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4.常见热型

  •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 ~40C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

  • 弛张热:体温常在39'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重症肺结核等。

  •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经常见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等。

  •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

5.护理措施

(1) 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两种方法。(实施措 施30min后测量体温,体温>39C,选局部冷疗;体温>39.5C,用全身冷疗)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袋等,达到降温目的。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拭浴、乙醇擦拭等方法使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应注意药物的剂量。

(2)加强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③观察治疗效果④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易少食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生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促进患者舒适:①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②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操,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皮肤护理:退热期,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其改变体位,防止肺炎等并发症出现。

(5)心理护理:自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②高热持续期应注意持续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③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充营养。

6.体温过低: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若体温低于35"C称为体温不升。

护理措施:

  • 环境温度: 维持室温在22——24°C

  • 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物,防止体热散失。

  • 加强监测: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

  • 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 积极指导: 教会病人避免体温过低的因素。

考点3 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一)消毒方法:

1.水银体温计消毒法:将使用后的体温计放入消毒液中,清水冲洗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注意口表、肛表、腋表应分别消毒和存放。

2.电子体温计消毒法:仅消毒电子感温探头部分,消毒方法应根据制作材料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如浸泡、熏蒸等。

(二)检查方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C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C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查;若误差在0.2"C以上、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清洁容器内备用

测温前20~30分钟若有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三)测量方法

  • 口温:三分钟,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
  • 腋温:十分钟,用于婴儿或其他无法测量口温者
  • 肛温:三分钟,插入肛门3~4cm

(四)注意事项

  •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测量腋温。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

  • 测口温时,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 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3天,3天后体温正常者改为每天测量2次。

  • 手术患者,术前一天8pm测量体温,术后每天测量4次,连续测量3天,体温恢复正常改为每天测量2次。

  • 婴幼儿、危重病人、躁动病人,应设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