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考点1 正常呼吸的生理变化

1.呼吸过程

①外呼吸:

  •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

  • 肺换气:肺与毛细血管

②气体运输

③内呼吸

2.呼吸运动的调节

①延髓和脑桥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性的部位,大脑皮质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

②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 20次/分。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 4。

③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 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考点2 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与测量

1.频率异常

  • 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 24次/分,见于发热、疼痛、甲亢

  • 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2.深度异常

  • 深度呼吸/库斯莫呼吸:深度呼吸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 浅快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也可见于濒死的病人

3.节律异常

  • 潮式呼吸(陈-施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 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 (5 ~2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 及巴比安类药物中毒。
  • 间断呼吸(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4.声音异常

  • 蝉鸣样呼吸: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件阻塞。见于喉头水肿、 喉头异物
  • 鼾声呼吸: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由于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见于昏迷病人

5.呼吸困难

考点3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1.有效咳嗽

2.叩击: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打。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肋骨上下、脊柱、乳房等部位叩击。

3.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积存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称体位引流。

禁用于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高龄、极度衰弱、意识不清等患者。

实施要点:选择空腹时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如引流液每日小于30ml,可停止引流。

4.吸痰法: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

①调节负压,一般成人40. 0~53.3kPa (300~ 400mmHg);儿童<40. 0kPa。

吸痰管插入口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导管末端,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若气管切开吸痰,先吸气管切开出,再吸口(鼻)部。

③插管时不可有负压,以免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每次吸痰时间<15秒。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及时倾倒

考点4 氧气疗法

1.氧气疗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02) 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 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02), 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2.

3.

考点5 给氧

1.鼻导管给氧

先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开关。关闭时,先关闭总开关,放出余气后,再关闭流量开关。

氧气浓度与流量的关系:氧气浓度(%) =21+4×氧流量(L/min)

2.注意事项:

注意用氧安全,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放热、防油。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距离明火至少5m,暖气至少1m

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流量,应先分离氧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

通常湿化瓶内装1/3~ 1/2蒸馏水或冷开水。急性肺水肿用20%——30%乙醇。

氧气筒内氧勿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 5mPa。

对未用完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

3.氧疗方法

  • 鼻塞法:刺激性小,患者较为舒适,适用于长期吸氧的患者。

  • 面罩法:口、鼻部都能吸入氧气,效果较好;给氧时 必须有足够的氧流量,一般需6——8L/min.适用于张口呼吸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 氧气头罩法:主要用于小儿

  • 氧气枕法:适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

4.氧疗的副作用:

当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出现氧疗副作用。

氧中毒: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断续的干咳。

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肺不张: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表现为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预防措施是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此减轻刺激作用,并定期雾化吸入。

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新生儿应该控制吸氧时间。

呼吸抑制:见于II型呼吸衰竭者,由于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对I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 ~2L/min)持续吸氧,维持PaO2在8kPa/60mmHg即可。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