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注射给药法

考点1 注射原则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做好“三查七对”确保准确无误给药。

  1. 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药液过期、混浊、沉淀、变色、变质或药液瓶身有裂痕等现象,则不可使用。

  2.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检查药物有无配伍禁忌。

  3.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4. 注射场所空气清洁,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2.注射前护士必须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

3.注射器内壁、活塞轴、乳头、针梗、针尖及针栓内壁必须保持无菌。

4.注射部位皮肤按要求进行消毒:①用棉签蘸取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直径在5cm以上,待碘酊干后,用75%乙醇以同法脱碘,范围大于碘酊消毒面积,待乙醇干后即可注射;②或用0. 5%碘伏或安尔碘以同法消毒两遍,无需脱碘。

  •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 注射时做到一人一套物品,包括注射器、针头、止血带、垫巾。

2.所用物品须按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对-一次性物品应按规定处理(针头置于锐器盒,集中焚烧;注射空简与活塞分离,毁形后集中置于医用垃圾袋中统-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 据药物剂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和针头。

  • 注射器应完整无损,不漏气:针头锐利、无钩、不弯曲、不生锈;注射器和针头衔接紧密;一次性注射器包装不漏气,在有效时间内使用。

  • 注射药液现配现用.

药液在规定注射时间临时抽取,即刻注射,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1.注射部位应避开神经、血管处(动、静脉注射除外)。

2.不可在炎症、瘢痕、硬结、皮肤受损处进针。

3.对需长期注射的病人,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 注射前排尽空气:防气体进入血管形成栓塞;排气时防止药液浪费。

  • 注射前检查回血:进针后、注射药液前,务必检查有无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皮下、肌内注射无回血方可注射,如有回血,须拔出针头重新进针。

  • 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1.各种注射法分别有不同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要求。

2.进针时不可将针梗全部刺入注射部位,以防不慎断针增加处理的难度。

  •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1.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放松,便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二快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慢并均匀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针头,进针要深;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考点2 注射前准备

(一)用物准备

(二)抽吸药液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抽药时不能握住活塞体部,以免污染空简内壁和药液;排气时不可浪费药液以免影响药量的准确性。

3.据药液的性质抽吸药液:混悬剂摇匀后立即抽吸;抽吸结晶、粉剂药物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其充分溶解后抽吸;油剂可稍加温或双手对搓药瓶(药液遇热易破坏者除外)后,用稍粗针头抽吸。

4.药液需现用现配,避免药液污染和效价降低。

5.用尽药液的安瓿或密封瓶不可立即丢弃,以备注射时 查对。

考点3 皮内注射法

1.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2.皮内注射法的目的

①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②顶防接种,如卡介苗。

③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3.皮内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②做药物过敏试验前,护士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如病人对需要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可作皮试,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更换其他药物。

③做药物过敏试验消毒皮肤时忌用含碘消毒剂,以免着色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及与碘过敏反应相混淆。④在为病人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备好急教药品,以防发生意外。

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如为阳性反应,告知病人或家属,不能再用该种药物,并记录在病历上。

⑥如皮试结果不能确认或怀疑假阳性时,应采取对照试验。 方法为:更换注射器及针头,在另一前臂相应部位注入0.1ml生理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考点4 皮下注射法

  •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 皮下注射法的目的

a)注入小剂量药物, 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如胰岛素注射。

b)预防接种。

c)局部麻醉用药。

  • 皮下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②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皮下注射。

③长期皮下注射者,应有计划地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产生硬结。

④过于消瘦者,护士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进针角度。

考点5 注意事项

  • 常选择的注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外侧等部位

  • 进针推药一手绷紧局部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以示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反肤呈30° -40*,将针梗的1/2-2/3快速刺入皮下。松开绷紧皮肤的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射药液

考点6 肌内注射法

  1. 肌内注射法:指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和神经较远处,其中最常用的部位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

2.臀大肌定位法:

1)连线法: 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骼棘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3.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法

1)构角法: 以示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构成-个三角形区域,此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2) 三指法: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手指为标准)为注射部位。

4.股外侧肌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 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宽处约7. 5cm.

5.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缝下2-3横指处。

考点7 肌内注射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3.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股外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4.注射中若针头折断,应先稳定病人情绪,并嘱其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5.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考点8 静脉注射法

  • 静脉注射法的目的:

a)注入药物, 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需迅速发挥药效时。

b)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

c)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性检查。

d)静脉营养治疗。

  • 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长期静脉注射者要保护血管,应有计划地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静脉。

3.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在确认针头在静脉内后方可推注药液,以免药液外溢导致组织坏死。4.股静脉注射时如误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

5.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推药速度,若需要长时间、微量、均匀、精确地注射药物,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微量注射泵,更为安全可靠。

  • 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a)针头未刺入血管内 (穿刺过浅,或静脉滑动)。临床判断:无回血,注入药物局部隆起,主诉疼痛。

b)针头斜面未全 部进入血管内,部分药液溢出至皮下。临床判断:可有回血,穿刺部位局部隆起,主诉疼痛。)针头刺破对侧血管壁,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对侧血管壁外。临床判断:可有回血, 因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局部无隆起,主诉疼痛。

c)针头穿刺对侧血管壁。临床判断:无回血,注入药物无隆起,主诉疼痛。

  • 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

①肥胖病人肥胖 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较深,不明显,但相对固定,注射时,在摸清血管走向后由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30° - 40° )

②水肿病人可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以暫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行穿刺。③脱水病人血管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作局部热數、按摩,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④老年病人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易滑动且脆性较大,针头难以刺入或易穿破血管对侧。注射时,可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考点9 动脉注射法

1.动脉注射:是自动脉注入药液的方法。常用动脉有股动脉、桡动脉。做区域性化疗时,头面部疾患选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选用锁骨下动脉;下肢疾患选用股动脉。

2.动脉注射法的目的

a)加压输入血液, 以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用于抢救重度休克病人。

b) 注入造影剂,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

c)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

3.动脉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a)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b) 新生儿宜选择桡动脉穿刺,因股动脉穿刺垂直进针时易伤及髋关节。

c)推注药液过程 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情况与病情变化。

d) 拔针后局部用无菌纱布或砂袋加压止血,以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